因為家有考生,所以有一段時間沒有全家一起出遊了,這一天我們決定要帶哥哥去逛一逛那無緣的台大校園。雖然我也沒讀台大,但是以前念大學時,偶爾看到好藍好藍的天空,就決定翹課,溜到台大校園裡逛逛,坐在醉月湖畔發呆半天,好奢侈的年輕歲月啊~~~
沒有盛開的杜鵑花,少了川流不息的腳踏車,椰林大道感覺就只是一般的大馬路。
椰林大道旁的教室,有好幾棟很古典的日式建築外觀,說他是日式的其實不正確,但是這跟東京大學的建築很類似,畢竟這所大學在日治時期叫做:台北帝國大學。
這是文學院:文學院是椰林大道上的代表建物之一,山牆、拱門、車寄、規格化的開窗,牆上貼國防色的十三溝面磚(國防色係指先紅色再褐色,後期深綠色和淺綠色)。原因是當時東亞局勢緊張,考慮防空故採保護色。而室內天花板呈現半圓穹廬頂,方中有圓、圓中有方的柱子,充滿典雅氣息的環狀樓梯,歷史意義深遠。文學院已被指定為市定古蹟(資料來源:台灣大學校園地圖)。
椰林大道的盡頭是一片大草皮
這裡是圖書館,但是我印象中的圖書館不在這裡,對這棟建築也沒有印象,後來查資料才發現這是新的圖書館(畢竟我已經畢業很多年了)。臺大圖書館創立於 1928 年 3 月,因不敷使用,遂於 1989 年開始興建新館, 1998 年 11 月 14 日 正式落成啟用。新總圖書館座落於椰林大道端點,是臺大的代表校景之一,同時也是國內收藏資料量最多的大學圖書館(資料來源:台灣大學校園地圖)。
我們隨處走走,竟然走到了台大農場,這裡我倒是從來沒來過~~~位在舟山路的這一大片農田和菜園,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中心,這真的是很珍貴的綠地。
沿路上也種了許多植物,還開了漂亮的花朵,但是就別問我植物名了,我跟它們真的不熟
這個我有看過,應該是鳶尾花吧!
最特別的是這棟古老的建築,讓我想起我讀小學時候的教室。
原來這是種子研究室。種子研究室(文化局登錄古蹟名稱為「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磯永吉紀念室)」)建於1925年,為臺北帝大前身,臺北高等農林學校實習農場最早期之建物。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於同地設校後繼續使用,為臺北帝國大學乃至光復後臺灣大學早期農業研究之重要基地。該建築經年累積大量日據時期迄今之農業研究器材、書籍文件、文書用具與家具等,2003年農藝系更在此發現蓬萊米之父-磯永吉教授的數千藏書與研究資料,足以見證臺灣農業科技發展之歷程,極富農業史與科學史研究價值。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已於2009年07月28日將該處指定為古蹟(資料來源:台灣大學校園地圖)。
台灣氣候溼熱,要保存古蹟實在不容易,所以感覺有點破舊。
可惜這一天稻香館沒有開放參觀,所以我們只能隔著玻璃拍了兩位蓬萊米之父的銅像。
教室外面種著各種不同品種的稻米,感謝這些稻米英雄,讓我能吃到這麼好吃的米飯!
其實以前我在台北念書時,靠近辛亥路二段的台大後校門,是一大片的停車場,現在則是蓋了好幾棟新的建築物,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就是這棟由日本名建築師伊東豐雄團隊設計的大樓。
這裡還有以竹子為意象的公共藝術造型。
我們在台大校園裡到處亂逛,後來還SIMON看到這棟建築,說是一定要拍張照片留念!
原來這裡就是大考中心,這位考生的無奈表情充分寫在臉上
這一天我們剛好遇到了世界嘉年華開幕式暨文化展,也看到了台灣大學多元文化的熱鬧場景,原來台大的外籍生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
逛完了無緣的台大校園,我們到公館的餐廳吃飯,以前常來公館逛街的我,對這一帶還蠻熟的~~~不過,現在汀州路上的餐廳改變很多,我們還是鑽進裡面的小巷子,試著尋找年輕時的記憶,記憶中巷子裡有好多家川菜館,每一家都門庭若市,結果找了半天,才終於找到熟悉的川菜館:峨嵋餐廳。
有一點辣又不會太辣的川菜,開胃又下飯,讓逛了一整個早上的兩位同學,大口吃下兩大碗飯,滿足了口腹之欲,也喚起了老媽許多年輕時候的回憶:那段為賦新辭強說愁的青春年華,我只能說:年輕真好!
逛完台大,吃完公館的午餐,我們就開車去無緣的政大。結果因為校園不讓一般車子進去,所以我們只能在門口看看就回家了!原來兒子跟老媽一樣,跟政大如此無緣啊~~~
當年可以考上政大某系,卻不能填~~無緣之一
當年考研究所沒認真準備,沒考上~~無緣之二
當年一段無疾而終的戀情~~~無緣之三
原來今天的台北一日遊,是老媽的懷舊之旅啊